2013年是中国媒体的转型年,这一年受经济周期和互联网颠覆作用的影响,很多媒体的财务表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国内有两家媒体却存在逆势增长的情况,一家致力于打造黑马商圈,从媒体变成了创业服务公司,另一家则是和万达集团深度合作的华夏时报自媒体传媒,当年收益近4亿元。以下为华夏时报社主编水平在华夏时报上的演讲,i黑马分享本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3年是中国媒体的转型年,这一年受经济周期和互联网颠覆作用的影响,很多媒体的财务表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国内有两家媒体却在逆势增长,其中华夏时报当年收益近4亿元。以下为华夏时报社主编水平在华夏时报上的演讲,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报纸的难免夸张,谢总刚刚说我们今年做了4个亿的业绩,就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没有到4个亿,接近4个亿。我们报纸是3.65亿,《华夏理财》杂志是0.23亿,也就是2300万,加起来是3.88亿,他说4个亿也没错。
因为,我们大概有2000多万的营收记到了2014年一月份,如果按照上市公司的规定,我们严格按照全责发生制来计算的线亿左右,这个业绩也算不错了,所以谢总也没有作虚假报告。只不过表述上,信息披露上有一点点瑕疵,让我们为这一点点瑕疵鼓个掌。
每年都会说同样的话:感觉今年过的特别的快。我跟谢总一样,有没有其他的语言可以表达这样的心情,想来想去,也没有。
我忽然就想是不是自己岁数大了,岁数大了,时间就过得更快,结果我和周边的朋友做了一下交流,特别是春节期间朋友聚会也多,我问了很多行业老板的感受,他们的感受跟我一样,今年过得特别快,为什么呢?
因为对前程感到比较渺茫,看不好,心里面没有底,未来不知道会怎么样,有一种归零的感觉。
“归零”的这个概念,我每一年年会都会跟大家讲,我们《华夏时报》是从归零的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很多别的公司,他们可能是从鼎盛时期走过来的,到了今年,他们跟我们有了同样的危机感,就是对未来充满着疑惑,不知道整个社会下一步业态会呈现怎么的发展,我想恐怕这就是现在移动时代,互联网时代对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对所有行业带来的冲击。
过去,马化腾讲他总是想着一百天以后,腾讯如果倒闭了会怎么办,这是一个IT公司的紧迫感,我们又有多少家传统的企业,有多少如日中天的企业会想着一百天以后会不会倒闭。
这是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颠覆性的时代!很多产业都会重构,昨天还如日中天的公司,一夜之间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互联网公司有这么一种紧迫感,但是我们传统产业没有,对于我们报业来讲也没有,一直到今天我们身边的公司开始关门了,我们才突然觉得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后知后觉的代价。
我们今年会议的主题“逆生长”,这是我定的一个概念,你会发觉,在这个颠覆的时代,“逆生长”是我们的一个特征。
天弘基金跟支付宝合作,推出“余额宝”理财产品,把一家基金公司,从濒临破产倒闭的位子,一下子给推到行业老大的位子,本来他的行业规模只有几十亿的规模,现在是2200亿的规模。瞬间推到那个位子,这是“余额宝”。
雷军的小米手机大家也知道,一个门外汉,从零做起,现在几乎无人不晓。即便是我们的老板,万达集团也实际上是一个逆势增长的企业。
大家知道,宏观调控,调控的实际上就是房地产。调控了十年,我们一个房地产公司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不动产运营商。万达今年的营业收入是1800亿,投资《华夏时报》那一年,2007年,万达的收入刚刚过100亿,你算一算,几年的时间,万达的规模翻了十倍还不止,这也是一个逆生长的例子。
我对“逆生长”有非常的亲切感,因为《华夏时报》本身也是一个逆生长的标本。我们的行业面临着这么大的危机,最近几天聚餐,我跟几个总编辑吃饭,我基本上就不说话了,因为成功的都要保持低调,我们说话会把他们气死。
刚刚说了,报纸3.65亿,《华夏理财》杂志2300万,加起来是3.88亿,什么概念呢,相当于《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他们营收的总和,这就是《华夏时报》现在的市场规模,这就是我们经营的一个概念。
当然,我们的利润并没有那么大的同步增长,经营额2012年我们是2.1亿,2013年是3.65亿,保持了78%的增长,这个数字让我们能很自豪地面对同行,但是这个利润我们也只是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按可比口径,我们今年的利润应该是3000多万,也是华夏时报有史以来最高的利润年度。
为什么说按可比口径,因为大家知道,我们下半年做电影广告竞标的时候,遇到了市场的恶意竞争,代理费从2年的8000万,飙升到19个月2.4亿,你的数学只要不是体育老师教的,你就会得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换句话讲,我们今年下半年,支付给万达电影院线万,但是我们没有改预算一个数字,照样消化了这4000万,所以华夏时报不光在营收方面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且在利润的实现方面,有相当的竞争力,在这里,我的确要感谢各位的努力,尤其是电影广告中心各位的努力,让我们保持了这么快的增长,感谢大家!
小奇迹不断,我们报纸保持这样的增长,我们的《华夏理财》杂志也不错。今年我们跟《读者》杂志合资的杂志———《华夏理财》,7月份顺利推向市场。半年时间,收入2300万,利润180万左右,基本上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盈利,在这个大环境下,我认为还是不错的。
因为就在我们推杂志当时,《第一财经日报》的《好运MONEY》杂志宣布关门,2013年12月份《钱经》杂志宣布关门。理财市场,两个主要品种宣布关门,他们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这就是新陈代谢。
我们还有没有增长空间?这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刚刚说我们2013年的营收接近4个亿,2014年我们肯定会超过4个亿,我们下一个看得见的、可以计算的,邵总今年给各位下任务的台阶是5个亿的收入。
如果实现相当的增长,我们或许超要5个亿,在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宣布华夏时报是其他5份财经类报纸的总和,除了今年的三张日报,再加上两份周报——《经济观察报》和《中国经营报》。
有时候我在想,你说他们还办个什么劲啊,有意思吗?我觉得,如果我在那个阵营里的话,我会觉得绝望的,没意思!5份报纸加起来,可能刚刚够我们的整数。
但话又说回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比那5份报纸在内容报道上面强到哪里去,这几份报纸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到今天为止《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采访依然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各位看看自己的采访能力,跟21世纪比有相当的差距。
《第一财经日报》虽然是一份日报,消息体见长,但是他们的反应速度也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他们好几年前就开始手机、网站和日报相结合,工作频率,工作效率是我们做周报的不能想象的,换句话讲,他们付出的是我们的几倍,但是收入跟你们各位相比,甚至不如你们。
《经济观察报》的编辑能力也是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编辑能力是相形见绌的。
《中国经营报》,他们的策划能力也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水平能轻易打败的,我一直很佩服中国经营报的生存能力,老公司、老企业,有文化的企业,就像百足之虫一样,死而不僵。你看着他不行了,但是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依然是超强的,它的策划方面总能不时的出现让我们拍桌子叫好的稿件。比如我最近关注的,他们写重庆黄奇帆的稿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记者。
包括我们一直看的上眼的《每日经济新闻》,他们的记者的敏感性也是有口皆碑的,这几年他们也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好稿子,在业界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这些也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当然我们更不用讲老牌的其他的财经类媒体,《财经》杂志啊,财新公司啊,他们的专题报道记者的深度都是我们比不上的,换句话讲,我们这个行业里有太多需要我们学习、追赶的同伴,如果我们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的领域与他们的差距缩小的话,《华夏时报》今后发展的空间那就很大,有大大的台阶可以上。
我们报纸的特征,我之前也一直讲,我们是行商,就像丛林里的饿狼一样,我们得找食物,早年的媒体可能已经成了坐商,他们更像圈养在家里的宠物,但一旦外界风吹草动,刚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如果他们调整过来,那他们也一样是有生命力的。
我知道的情况,像《经济观察报》,今年同样业绩下滑,没有完成预算,但是广告经营额下跌的幅度,是我们财经类媒体中最少的。2013年上半年他一个月最少的收入只有300万,最多的不超多500万,各位可以算一下帐,如果照上半年的进账,那么他亏的肯定一塌糊涂,但是下半年他们适时调整,事业部的性质怎么样,我们不作评价,但是效果是明显的,他们下半年追回来很多,你看,他们的竞争力依然是存在的。相比之下,就绝对额来讲,他也超过我们。
《中国经营报》呢,我近没有太注意,估计2013年亏损。因为他们的姊妹报纸——《精品购物指南》,我估计在座的各位很多人都看过,在过去2013年,广告收入下跌的幅度是6000万,2012年它的利润只有3000万多一点,少掉了6000万的收入,我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保持正常的一个盈利水准。
《经济观察报》,去年虽然下跌幅度比较小,但是今年它同样做了亏损预算,所以这个市场,不是说我们努力了奋斗了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你不努力不奋斗你绝对不会成功,因为整个市场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换句话讲我们是没有资格说别人的。
虽然我们总体收入不错,但是一分门别类,就发现,我们没有资格对别人说三道四,更没有资格幸灾乐祸。
中国媒体的现状我有三个感觉,第一,我们市场竞争并不充分,报禁现在都没有开,你怎么能说这个报业市场竞争是充分的呢?绝对说不上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这个市场根本就没有放开。
第二,这个市场的专业化程度是非常非常糟糕的,说句不好听,这个行业的专业程度很低,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来讲,跟先进行业,新产业不能比,新产业、新行业、新增长一定有新的道理。
第一点和第三点看似矛盾的,一方面讲市场没有充分竞争,另外一方面,这个市场巨大的泡沫,怎么理解?
很简单,各位数一数,整个欧洲,以财经类媒体计算,整个欧洲,就一份《金融时报》,整个美国,各位知道的就一份《华尔街日报》,但是我们财经类的媒体,正经的,严肃的,有追求,有理想,有资本投入的,有一定市场口碑的大报,不算小报和杂志,就有10份。
我刚才举了六份,含《华夏时报》是六份,日报有三份,《第一财经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周报有三份,《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华夏时报》,你们还不知道,证券类的日报有四份《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营收规模都是近亿的报纸。
10份,你说不是泡沫又是什么?所以啊,至少倒闭七家报纸之后,我们再来谈行业转型这个问题。
首先是泡沫化的问题。全世界就算我们最牛,我们马上就超过美国,全世界有5份财经报纸,中国占三份可以吧,其他的北美一份,欧洲一份,非洲啊大洋洲就不要再出了,其他三份都出现在中国大陆,也就是三份,所以啊,泡沫远远没有到挤干净的程度。
上海报业合并了,有什么用?没用!上海有33份报纸,我觉得倒闭30份报纸,上海的报业才有出路,最简单一个道理。它今年刚刚关闭了一份《新闻晚报》,我们这里新加盟的同志有没有来参加年会?我们吸收了他们一部分优秀的记者,这对我们来讲是个好机会。平时我们吸引人家,人家不来,现在没地方领工资了,不得不来。
上海是这样一个情况。第一财经,电视也不行了,原来上星,在宁夏卫视,还有一年的合同,今年提前解约,因为付不起钱了,亏损了。
我们刚才说《好运MONEY》也关门了,为什么?是《第一财经日报》下面的公司,连他的母公司第一财经电视都开始亏损了,我不知道《第一财经日报》还能支撑多久。
以前,王老板总是跟我说,你什么时候影响力给我超过第一财经,把它给灭了,我说,人家是日报,而且早出我们好多年,市场上的口碑不是你想超过就能超过的,但是,我可以保证,再过几年,《华夏时报》肯定还是活的生龙活虎的,第一财经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这个话,各位出去不准传,不好听,但是完全有这个可能,因为它今年肯定是亏损的。秦朔是我的同学,《第一财经日报》的总编辑,各位看看秦朔写的新年致辞,我在朋友圈里面开玩笑,基本上就是个悼词。
过去的一年中间,我们报业界发生了太多的的事情,《新快报》当然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就不引申了,《新快报》也是报业在经营上陷入穷途末路的一个典型,陈永洲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我不展开讲。
这些呢,都是所谓“事业化”的媒体。出路越来越窄,即便是市场化的媒体,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动荡。大家熟悉的胡舒立待的财新传媒,又换大股东了,是因为老股东再也支撑不下去了,现在换成了上海的文化产业基金,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全部换成别人的人,跟你说这个公司还是我们自己的公司吗?
就像如果今天《华夏时报》,董事长换了,副董事长换了,总经理也换了,就剩我一个总编辑,我还在这里有意思吗?这个你再怎么样讲,也不能说是我们原来自己的媒体和报社。
最近传的比较多的,大家知道是《中国经营报》李佩钰的内部讲话,看上去动静很大,说取消广告部和发行部,其实我们要知道,它不是取消,它是全民经销、全民营销。编辑记者全部去拉广告,这肯定不是出路。
《华夏时报》最后的底线就是采编经营分开,因为作为一个媒体要保持公信力,作为社会公器的价值,就是貌似客观公正。至少貌似客观公正,因为谁也做不到客观公正,但是我们要极力做到客观公正。
所以我每次在编前会上都这么讲,我们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合作,合作说白了就是经营,就是一个营销的活动。但是大事是什么,我们的内容,我们的取向,我们的价值观,不能做交易。如果可以做交易的话,《华夏时报》就没有承载任何的市场价值,对于万达集团来讲,也是如此。
我刚才说了,1800亿的收入不在乎我们4个亿不到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媒体的承载自然有它独特的价值,怎么守住这个价值,是今后,不光是今后也是过去,现在,我们都必须重视的一个话题。
我刚才说了,不光是事业单位,公司化经营,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一样该关门的关门。原来《华夏时报》投资的或者一度投资的《全球商业经典》今年清算关门,这就是我们的兄弟单位。
万达,中国首富,全球500强,全世界第一大不动产经营商,养不起一本杂志吗?不可能啊,不就一年几百万嘛,5、6百万的补贴嘛,但是我们依然关门,为什么?
因为,一个不能给社会创造价值的单位,一个不能给万达带来社会影响力的单位,留着没有意义。这就是投资方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只有你自身有价值,那么你才能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所以《华夏时报》要保持住这份价值。当然,我们要认识清楚自己很难,必须不断的跟大家耳提面命。
很多人都在说在谈媒体转型,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媒体转型,你转什么?报纸做不好去转做互联网?这不光是侮辱你自己啊,你在羞辱整个社会。你连报纸都做不好,你怎么可能做好互联网,你怎么可能做好移动终端。
至少你做报纸的时候,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你做互联网,你有这个概念吗?你没有!大家都嚷嚷着说“转型”“转型”,包括很多总编辑也在说“转型”“转型”,包括我那同学秦朔,整个一财在围着整个报纸流程转,他觉得不行,不行的话,下午就去录了一堆财经APP,要琢磨着往移动终端、往互联网上转。
我不能说它不是一个方向,它肯定是一个适应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一种改变,但是绝对不可能拯救一财。因为你已经晚到的太多太多了。最早的和讯,包括现在上市的东方财富,都是你们的先行者,先行者都已经亏损了,哪儿还留给你什么市场空间啊。
所以这种转型,所谓的探索,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句话,全是胡扯,自欺欺人,骗自己,骗投行,骗领导。包括像上海报业集团的这种转型,也基本上是欺上瞒下,自己骗自己。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的出路,一定不是出路,大家要记住这一点。
真正成功的,实际上是无法拷贝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华夏时报》的确是无法拷贝。所以我们关起门来,该低调就低调。
内容是永恒的。我在采编会上每一次都这么讲,因为你要知道,即便是互联网,即便是各位埋下头来看的手机上的内容,那也是内容。来自哪里?来自于报纸原创。成规模的、持久的提供的就是报纸原创。
自媒体行不行?不是不行,但自媒体对自己有多少约束?有谁没事吃饱了撑的,在手机上给你做原创,免费给你看,即便被人“包养”,那也得有人付钱,所以我觉得都不是出路。
所谓自媒体,早年间传媒就有过,斗牛士网站,刘韧创办的,那是虎嗅、钛媒体的先烈的先烈,现在都不知道云归何处了。专业的,面向大众的,持续不断的,有品质的内容,社会永远需求,这就是大众传媒生存的前提。
所以,各位都记得,我一看自媒体的概念出现,我就跟你们说过,报纸有救了。为什么?因为什么东西都是对比之后得出结论的。在自媒体没有出现的时候,你可以自己吓唬自己,但是自媒体出来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大众媒体跟自媒体种种的差距,反过来证明大众传媒的价值。这个是我们对内容永恒的一个基本判断。
刚才也说了自媒体,自媒体根本没有自己的收费模式,我们就不多说了。从大众收缩到窄众,从一般的草根引申到品牌,因为纸质的特征,我们从普通商品提升到奢侈品的概念,所以专业、精品、奢侈品是今后纸媒的一种表现形态或者存在方式。
因为互联别是手机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越是这种碎片化,越是证明阅读、书本阅读、纸媒阅读、系统思考的珍贵。我一直就想,联想那句广告词真是说的太到位了,“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我问问各位,你们失去思考,人类又会怎样?
当然这是我庸人自扰,我有时候想,手机这个机端之后,一定会造成人类品种的退化,90%的人类品种是退化的,就像科幻片里面最后,人类沦为少数人的奴隶,因为你们从来都不思考,所有的东西都是现成的,手机一搜就有了,那你用得着思考吗?
你不用思考,这一代人不要紧,第二代人也是这样的话,三代以后,这个人最为一个品种,动物品种,基本上就失去了思考能力,除了极少数能保留思考能力。我觉得后果非常可怕。
我也说过了所谓的出路问题需要整个的从业人员都有这个意识。对编辑部的要求,虽然我说内容不可少,但是我们要从内容为王转化到客户为王的轨道上来。对编辑记者的要求,就是要把你们的作品思维转变为产品思维,你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要考虑到你的接受者是谁,他们是不是需要,而不是你自己的心意的表达。这就是作品到产品的一个过渡。
至于把产品变成商品,那不是你们的事情,那是经营部门的事情,那是我跟邵剑彪邵总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各自的分工不同,如果我们跟经营报一样让你们每一位不光把作品变成产品还要变成商品,一我这里就没什么价值,二那份媒体也就没什么价值。这是我们不同的看法。
当然,我们后面新的产品会持续的上榜,包括我们着眼于移动终端的华夏之音,过了年之后就应该可以上线调试了。再结合万达电商做的拓展,我们下一步广告经营领域,不再局限于现在的几个品种,我们会进入电商领域,所以你会发觉我们拓展的这些空间,都不是现在这些媒体在讨论的方向,因为他们讨论的都是死胡同。
成功的东西一定是不可复制的东西,一定是独特的东西。我相信我们在走一条跟所有的媒体都不一样的发展套路,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收获。
经济上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越来越讲效率。整个国家因为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的确到了产业必须要转型的时候。所有转型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批公司和企业首先要退出历史舞台,包括我们现在所讲的所处的这个行业。
我刚才跟大家说财经媒体巨大的泡沫,更不用说都市类媒体。《华夏时报》当年我接手的时候也是号称北京的都市类媒体,那时候连《华夏时报》在内一个北京有10份都市报,现在剩5份,包括我们在内的,我们一转型其他也转型了。
这个就是特征,首先要死一批。那么首先对我们的经济体、对我们所有的社会成员、从业人员、家庭人员都是一种冲击,这一点各位都要有思想准备,所谓产业升级就是老公司退出历史舞台,新公司登上历史舞台的过程,就是生生死死的一个过程。
所以短期内,最近几年内,中国经济大家会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忧虑,特别是破产的公司和企业、走投无路的人员,他对前途会表现出巨大的迷茫。他会说这国家不是越来越好了吗,我怎么失业了?这就是产业升级的一个路径。当然你要有新的技能,就不是在被淘汰的人员之列。
所以今后一段时间我们会比较纠结,一方面我们对新领导看好,至少比上一任领导有魄力、想做事,而且表现出来了控制力。也许他们是能做成事情的,所以对领导的期望值上你是应该加分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涉及到产业经济的走势,你一定是要减分的。一加一减之间就是平衡我们一个预期的过程,所以经济的发展包括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可能像我们一厢情愿的期盼的,是不是开始新一轮牛市?
我可以负责任的讲,几乎没有可能。一个产业升级刚刚起步的社会怎么可能有牛市呢?当然因为市场调整了这么长时间,继续大熊也是不讲政治的。那么我们看下一步国务院的振兴政策什么时候开始,我的杂谈里面有,我就不多讲了。
反正对于我们这样的财经类报纸来讲,尤其重要的报纸来讲,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关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其实我们的利润就来自于IPO。IPO在今年恢复,我们报纸今年很有可能利润再会创历史新高。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有时候我们的盈利是建立在整个市场社会动荡之上的。
邵总前两天到上海拜访了一些客户,他给我们带回来的消息也非常令人振奋。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万达品牌的号召力,越来越多的公司领导意识到万达品牌的价值,所以指定要和万达合作。
比如说电影院的广告指定要投万达院线,展览展示指定要去万达广场。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万达的品牌在急剧的提升,换句话说我们的经营压力就大大减轻,现在变成客户上门这么一个概念。所以我们还要拓展新的产品,来提升我们对客户的服务价值,继续用好万达这个品牌。
第二要巩固好我们平面媒体的客户。我们在说报纸,报纸是根本。在今年要倾报社所有之力,各个业务板块的力量要全力的支持报纸广告的合成发展。这一点要给各个板块下任务。因为我们做这么多的产品目的不是挣钱,目的就是让《华夏时报》成为一个综合竞争力突出的一个平台。
要这个平台干什么?要这个平台就是支撑《华夏时报》一路走下去,在别人走不动的时候我们依然一路小跑走下去。这就是我打造华夏传媒这个平台的目的。
第三,落实好华夏之音的上线,拓展好电商广告的新的领域。这个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个新的试验。但是我觉得对各个业务部门来讲多了服务客户的手段。
万达广场今年109座,日均每座广场的人流量是5.5万,最多的上海五角场一天17.5万人,全年万达广场进出的人流是12亿次。万达电商完成O2O的线上线下模式,那么华夏时报就要集合利用好这么广阔的平台。
现在谁都跟你忽悠大数据,万达的数据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数据。3000万VIP客户我们是掌握到家庭信息的客户,不是一般的客户,是VIP客户。
电影院的都是依靠花钱买的。院线万,万达百货的VIP客户也有1000万,我们还没有算95家五星级酒店的叫万品汇的成员,这些都是我们的VIP客户。
我们在电商这个平台上把它转化成华夏时报的VIP客户,所以你们做经营的只要你有这个脑子你就能满足客户的这个需求。这是14年我们要完成的新的产品业态。
当然《华夏理财》我们还会拓展一些新的项目,我们今年要推出一档“华夏理财”的电视节目,跟排名居前的卫视合作,主要做财富八卦和八卦财富,把我们《华夏理财》搬到卫视上来,这是一件事。
另外,华夏理财也会开始涉足电影投资,我们今年投了一部《鬼吹灯》。我不知道在座的知道不知道,我们也很看好这个领域。一档节目、一幕电影这是我们杂志社今年要试水的两个产品。
最后,我借用老板的一句话来跟大家共勉。他用了宋人的一句话在年会上做总结,什么意思呢叫“奋发有为,方能立不世之功”。
我觉得这个话讲的非常到位,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华夏时报肩负着绝不仅仅是振兴华夏时报本身这么一个责任,我们还肩负着为这个行业正名,为这个媒体正名,为我们的选择正名这样一个使命,同时也是为我们的理想正名。在座的各位,我相信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所以我们才会来做媒体。
还是那句话,我们是一群什么人,我们是一群追求理想顺便挣钱的人。谢谢大家。
《京华时报》会成为下一个《华夏时报》吗?有观点的童鞋们,有兴趣可以加群,参与i黑马媒体人讨论群175233643,分享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