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这种转型的动力在于:媒体作为信息渠道的价值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不断贬值。
所以,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自媒体是从传统媒体的卵壳中孵化出来、破体而出的。
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独立展现个人趣味态度见识主张审美的媒体产品,皆可称之为自媒体。传统媒体是组织品牌,自媒体是个人品牌。信息越丰富,社群越活跃,自媒体越发达,而传统媒体越衰落
自媒体,对应到英文中,最准确的定义应该是Grassroots Publisher。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硅谷著名撰稿人丹·吉尔默(Dan Gillnor)出版的《草根媒体》(We the media)一书。由此书衍生出的「草根媒体」以及「公民记者」的讨论在当时非常流行(关于这一概念的来源,知乎站内也有很有价值的参考:
)。公民记者更加强调“信息发布”,而如今的自媒体更强调观点的输出。如通过优酷网视频、微信公众账号等订阅渠道传播的「罗辑思维」(由本期圆桌嘉宾罗振宇老师操刀)就主要是传递观点。
不仅限于今天的圆桌讨论,我们认为,所谓的「自媒体」的概念,本质上是「自出版」的表现形式。第一代「自媒体」,应该是随着Web 2.0的兴起而出现的「博客」:在BSP(博客服务提供商)上注册自己的账号,将原创文章在网络上发布,而非经纸质出版物,之后,读者(网民)通过直接点击或者搜索的方式到达博客上的文章、图片乃至视频等等内容,这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版”闭环。而自媒体的概念延伸到现在,主要移植到了社交网络中,即很多人概括为「社会化自媒体」,借助SNS工具的及时性、互动性,使得信息发布和自我内容出版变得更为便捷,影响力扩散也更快,微博、微信都成为典型的自媒体平台和传播方式。可以说,「自媒体」是社会化媒体中一类典型的代表。
第一,内容的生产方式不同。这里包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生产周期。自媒体发布内容之前,自媒体经营者也必然会通过采访等形式(传统媒体常用的方式)来获得信息,但往往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采访,可以说是“无证上岗”,而往往是通过博主、自媒体经营者个人的行业经验、以及圈子人脉获得信息;在内容发布周期上,基本上无规律可循,不像传统媒体按照日、周、月等间隔周期性发布,自媒体发布信息往往更加随机和及时;
第二,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查”环节。自媒体的信息、内容常常是直接到达读者。
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更加强调个人观点,像是传统媒体( 某报纸或杂志)上某一个「专栏」的放大。但不可否认,尽管自媒体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审查,但以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为载体的自媒体,仍然面临另一层面上的审查。
至于二者的关系,我认为自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补充。我看报纸、看杂志,往往是冲着媒体品牌的公信力而去的,而SNS网络上信息泛滥,真假难辨,再加上社交的方式传播的不可控,导致读者无法甄别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而在这方面,不少业界具有权威性的个人通过自媒体,发布观点和信息,为大众提供了相对具有“公信力”的社交媒体入口。
其实,很多自媒体往往并非由个人经营,往往背后有一个采编团队,以文章聚合的形式出现,这类媒体在运营过程中会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呢?非常想听听 @薛蛮子、@程苓峰、@罗振宇 等著名自媒体达人的看法!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正在从福柯的规训社会转化为控制社会。而自媒体只是这个时代变化的其中特点之一。
在过去的时代,封闭性是规训社会的最大特点——每个人被单独隔绝在自己的空间之中接受背后视线的监督,这是一个常见的全景敞视主义下的监禁场景。隔绝是确保阻止反抗性“集体”的产生,通过隔断个体之间的交流,使成为权威凝视下的可塑造的艺术品。每个个体就像是强光灯下的静止的石膏模特,等待被铸模,被雕刻,被塑造。
此外,规训社会存在着一种军事化的秩序,在这种军事化秩序中,存在两个极点。第一个极点,是作为绝对孤立的个体,一个孤单的符号点,一个作为个人对集体承诺和代表其权利委托与交付的签名。第二个极点则是作为标记其在集置的序列号,例如监狱犯人的编号,例如学生的学号,例如工人的工号等。而钉钉类似的打卡制度就是这种惩罚性社会的标志性风景,似乎每个人战战兢兢的手腕上都拴着一条握在其唯一主人手中的命运的红线。
但是在新的社会形态中,隔绝被取消了,每个人似乎都从禁闭的状态中似乎被解放了出来。人们都被集中在一起。但是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打卡、签到和口号,相反代表他们的是一串数字,一串可视化、可量化的数据。在过去,整体是集体,是工厂、是学校、是家庭、是各个封闭的社会单位,也是这些社会单位背后一整套不可撼动的仪轨和制度。但是在新的信息化时代,人们不再面对整体-个体这一对偶关系,整体变成了样品、数据、市场。一切都是可视的、可量化的、透明的、可模仿、可操作、可调整的、可借鉴、可复制的。而在这其中一切都以竞争为焦点和中心。每个人以其他比自己更热情的人为榜样,也以其他比自己更热情的人为竞争者。其中,数字是公开的、最直观的指标。人们集中在一起,热火朝天的进行一场数字上的销售竞赛。就像电影《华尔街之狼》一样,置身于喧闹中的交易市场。
如果说传统媒体代表着规训社会的典型,与此相连接的是带有强烈普鲁士官僚化色彩的书报检查制度——权力集中于一。那么自媒体就是一种全面控制时代的营销学。相互学习、相互监视、大众创业,万众监督,就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特色。而人们唯一追求的是一连串数字,这些数字是阅读量、是点赞数、是留言数量、是流量,最终被归结为一系列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并成为整个社会控制的大数据的一部分,同时每个人又继续从数据分析中寻找到进一步刺激数字(营业额)增加的方法——并重复不断地实践、不断自我调整、不断寻求个体突破。
如果说在上一个时代,人们对惩戒制度的敌视多来源于传统的书报检查制度,来源于单一和不对等的信息接受渠道。那么在控制时代,人们似乎都有了向别人传播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被迫承担了必须要接受他人骚扰的义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而每个人也都被视为一个宣传机器。于是,人不再是人,至少在网上,他不应该视为是人。因为他获得了至少部分媒体的属性,人们也不应该把他当作是普通人看待,他成了一台具有自我检校功能的数字印刷机。
在传统媒体时代,监督与惩罚是信息控制的基础。与此相应代表的是19世纪传统的书报检查制度。每个人必须“执证上岗”,证件意味着集中权力监督下的编号,是整体序列下将每个人与整体保持其脆弱连接的焊接点。其中一个极点是具有审查功能的发布者和监察者,在另一个极点,是作者。整个监督是长期的自媒体传媒,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只有那些真正被视为“合格”的作品,才能受到具有发布权力的编辑的赏识,并被挑拣出来,获得复制自身并传播的权利。
大众传媒时代则相反,位于自媒体中心的概念,是营销。营销是自媒体的灵魂。自媒体的一切追逐的焦点,是数字,是业绩,是阅读量。却不以输出任何价值为其终极目标。如果能增加数字,他会不择手段,不介意用各种方式。他的一切都摆在明面上,阅读量,赞同总数,关注者数量。这些可量化的、可视化的指标是他的最终追逐目标。也是标记他网络身份地位的编码,更是解锁新的网络权利的准入指令——就像放榜之后的中学生的成绩一样。为此,他会为数字下降或不能上升而焦虑,也会为数字快速上升而欣喜,他会不断地学习其他所谓“高热度”的“自媒体”的营销方式,复制他人的营销诀窍,改造并逐渐提升自己的营销特点,并和其他自媒体发布者之间联动。这一切都围绕着数字。而直接控制和操纵它的是整个市场。
当然,市场躁动的狂欢之下,百鸟争鸣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大规模的群体秀。整个市场是其呐喊助威的舞台背景。在这个外表喧闹、激情、冲突的舆论场中,并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对立(或是对抗),存在的只是一场相互配合、你来我往的表演。就像是大学生辩论场上一样,有人表演正方,就有人表演反方。就像农村集市上的庙会一样,有人表演黑脸,就有人表演白脸。任何戏剧冲突都遵循着一般标准的WWE职业摔跤流程。每个人拿着似乎早已准备并无数次排演的剧本,在准备好的位置,流畅地作出自动程式化的发言。在慷慨激昂过后,是下一场网络热点大戏剧的准备。阅读量和点赞数是这场无处不在的真人秀的最大KPI。而政治于其间不过是偶像与粉丝的游戏。
大家说得都非常专业,所以我就来讲的不太专业的亲身体验吧。十几岁的时候我就特别希望自己以后靠文字谋生,因为不需要出门坐在家里写写写就行,可以睡到自然醒也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可是后来发现文字水平有限,开始怀疑自己。
于是做了其它谋生的工作,但是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每当心情苦闷工作压抑前途迷茫的时候,我会在QQ空间写一些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一些朋友和同学说很喜欢我的文字,于是这点小火苗依旧燃烧着。在这个过程中也向一些杂志投过稿,都是石沉大海。
至从这两年有了自媒体平台后,突然发现自己写的东西是可以发布出来,并且平台会推荐给十万,上百万的网友,有时候你的文章阅读量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阅读量时,我十几岁的梦想实现了,现在我就靠文字谋生,睡到自然醒,时间自由安排,这算不算自媒体时代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
我觉得这就是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区别,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要求,并且发布的文章都很有限,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内容的需求这么大,才给了我机会,尽管有时候看到文章下面有人恶意评价,偶尔会和他们怼,还是觉得乐趣十足。
“自媒体”(We media)这一概念源于硅谷最著名的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nor)。吉尔莫于2001年9月28日在其博客上提出提出“新闻媒介3. 0” (Journalism 3.0)的想法。在这个想法中,新闻媒介1. 0为传统媒体或旧媒体(Old media),新闻媒介2. 0为新媒体或者叫跨媒体(New media),新闻媒介3. 0就是以博客为趋势的“自媒体”(We media)。2002年3月吉尔莫将他的“新闻媒介3. 0”进一步称为“新闻业的下一波”(Journalisms Next Wave)。
2002年年底,吉尔莫正式提出了”We Media”(自媒体)这一概念。他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这份著名的新闻学期刊上,撰写了一篇题为《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的文章,指出由于网络讨论区、博客等互联网新生事物风起云涌,许多对科技娴熟的受众,已经迫不及待却又自然而然地参与了新闻对话,而成为整个新闻传播流程中重要且有影响力的一环,We Media”将是未来的主流媒体。
吉尔莫认为,在“新闻媒介3.0”中,网络点对点(Peer to Peer)的传播方式,加上分享(Share)与链接(Link)这两大特性,造就了博客这样的工具,也产生了无数的“草根发行人”(Grassroots Publisher)。新闻的撰写不再遵循“5W1H”的规范,而是将原汁原味的“故事”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更重要的是,受众不再仅仅被动地、单向地接受媒介所“喂食”的新闻,而是同时也可以主动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新闻传播迈向多数“媒介”向多数“受众”传播的模式。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下属的媒体中心于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长达六十多页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指出“We Media(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与吉尔莫相呼应的,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这个报告中指出,自媒体改变了行之多年的新闻传播模式,借着科技的洗礼,以往媒体机构由上至下传播新闻给受众的“广播”(broadcast)模式,己经开始演变为传者与受众随时改变角色的点对点(Peer to Peer)传播模式,也就是“互播”。互播亦称之为点对点(Peer to Peer)、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传播,是一种平等的互动传播。在这个模式下,所有参与者均以个人身份参加,并且随时可以更换角色,新闻不经过中间人(Mediator)且未经过滤就直接传播给受众。
马克·波斯特将第二媒介时代的本质精湛地归结为“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所谓“双向”,是指信息传播方式从第一媒介时代信息从少数信息中心的单向传播转为无所谓传送中心的多向传播;所谓“去中心”有两层意义,首先,受众主体的被持续的不稳定性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消散于网络空间,其次,文字与图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令人难以驾驭,而且这种繁殖是在按根型方式的任何一个非中心化地点进行,第一媒介时代的信息中心失去了意义。
传统媒体传播是一种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者始终处十传播过程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向和流量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综上,自媒体和传统媒体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传播主体。传统媒体的传播者是官方机构,普通大众作为受众单方面的接受。自媒体是普通大众同时作为传播者和受众。
感觉对自媒体概念有一个误区,认为要像《蛮子文摘》或是《一个》这样的“媒体”才算自媒体。事实上,一个普通的个人微博、一个普通的个人博客就是一个自媒体。
我的论文 是从《蛮子文摘》看自媒体发展的新特点 ,在这里想请问下薛蛮子先生或是申音先生,目前《蛮子文摘》APP的总下载量大概是多少?我想做一些数据的统计。谢谢。
作为受益于博客时代的一员,我曾在个人新浪博客上获得过超过5位数的广告分成,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讲,拿着这笔钱也游玩了不少地方。
当时还没有自媒体这个概念,写博客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又赶上博客的好时代,自己也没想着通过博客去获得什么,就是出于写作的快乐。与此同时,或者更早,有些人却从中发现商机,成立团队,开始打造个人品牌,于是渐渐有了“自媒体人”的说法。
“自媒体”这个概念是由传统媒体人提出,为区别于传统媒体。对于自媒体,很多人都误以为是“个人”媒体,然而“自媒体”的真正含义是围绕某个人打造的“自有媒体品牌”,是精英媒体人趁势借助互联网,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摆脱传统媒体平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围绕内容进行创业。
可以说,“自媒体”一开始就不是给普通草根玩的,因为你提供的内容,别人都能提供,10个人做得肯定比你一个人好,而精英媒体人拥有的人脉和资源,却不是普通草根所拥有的。
有的朋友会问,微博和公众号上,不是有很多草根大号吗?这些草根账号都是一些普通人啊。许多人悲剧的一个原因就是,还没认真地去了解某个现象背后的真相,就急于跳进去想从中分羹,成为虚荣的泡沫。
如果认真去了解这些账号的背后,就会发现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他们有的发迹论坛、博客,有的站长出身,靠前期积攒下的人气和人脉,进行专业化运作,从博客、微博时代一路走来,或自己培养,或收编,渐渐形成自己的团队。
微博和公众号上那些看似个人风格的大号,其实根本不是某个人在打理,而是整个团队在运作,分工明确,找内容的,谈业务的,推广交换、刷流量的。看似一些并不关联的账号,背后却都是同一个团队。
其中只有很少几个团队建立起“自有媒体品牌”,而大部分团队我给他们的定义是“流量贩子”而不是“自媒体”。
所谓的流量贩子,就是凭借自己巨大的流量,肆意窃取他人的原创内容非法获利。他们贩卖的并不是原创内容,而是靠自己巨大的流量去抢别人的东西,典型的丛林法则。
而真正的原创者却因为自己的粉丝太少,关注度不够而只能忍气吞声。拿知乎和豆瓣的原创作者为例,几乎都遇到过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东西被某些知名公众号抄袭和窃取的情况,却面临维权难的困境。
他们的盈利模式就是收广告费,或收取所谓的“公关费”,却无力再去拓展其它商业途径。因为,他们拥有的只有流量,而非“自有品牌”。而因为缺乏原创和有价值的内容,这些流量贩子为了继续获得不当的暴利,于是纷纷选择刷量,并形成一条黑色的产业链。
所以,我们看到做得好的“自媒体”往往都是在传统媒体中有了一定影响力的人,比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黄章晋的《大象公会》等等,他们的盈利主要不是广告,而是在打造自有品牌的同时,进行一系列的商业化运作,围绕着内容进行变现。
随着自媒体生态圈媒体精英的进入,他们本身是要靠凭借原创内容来打造品牌,所以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去促使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打击抄袭、窃取等账号,而微信、微博、豆瓣及其它自媒体平台则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采取一定的净化措施。
就如同视频网站竞争最终让视频正版化,当传统媒体精英没有参与进规则的制订时,自媒体平台只能依靠一些流量贩子来装点门面,而当传统媒体精英把自己的资源和受众带进来,并提供更好的原创内容,这些平台没有理由去拒绝。
最近,代表唐界传媒参加了几场一些自媒体的聚会,话题无外乎未来自媒体该如何运营、自媒体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一些政策管理来规范运营,保证自媒体能够健康的发展,那么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希望可以给同业带来一些参考。
近些年,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个人进入了自媒体的领域,我认为,自媒体属于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虽然自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主体截然不同,很显然,自媒体除了具备一些传统媒体的优势,还具备更灵活、更互动、更紧密等特点,所以,这也使得很多企业将自媒体的运营列为重要营销手段,今天,唐界传媒-新媒体事业部赵永奇也和大家闲话自媒体运营,聊聊自媒体的一些运营感受:
互联网自媒体现存数量巨大,自媒体的运营者素质也良莠不齐,有些相对欠缺经验的新手,往往在创造内容方面,某些自媒体过度追求热度,试图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采取了大量抄袭和杜撰等手段,单纯为了提升点击率和关注度,而往往忽略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导致有些互联网自媒体在相对灵活自由的信息创作环境之下,信息的权威性与真实性方面都备受考验,如果自媒体长期无序发展,依然每日产生大量虚假和无底线的内容,这势必会影响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可信度。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依托更好的管理机制,自媒体在权威性方面也可以得以保障。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进入了自媒体领域,他们依靠具备显著特征的人格魅力及独特的个性,将有趣的信息发布给关注的对象(粉丝),在被关注的基础之上,发布的相关内容才能达到阅读者,而由于目前自媒体竞争激烈,往往一些原创者即使创造了大量优质内容,却也在吸粉方面感觉备受打击,不得不承认,如今很多自媒体巨擘背后都是从传统媒体转战自媒体且早已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比如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他们并不是依靠广告去获得收益,而是依靠一系列商业运作来盈利。
自媒体蕴藏巨大的商业价值,自媒体运营者如何能更好的兼顾商业盈利,保持初心,在如何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与商业价值开发取得平衡,都是运营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近,不少朋友问“自媒体难做吗?”“新媒体难做吗?”“他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这个问题真的已经变成近期出场率最多的问题了。至今还是有很多小伙伴分不清,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
自从2020年人社部发布互联网营销师新职业,短视频运营人员也新增了一个官方title,作为互联网营销师4大工种之一,短视频运营的相关技巧方法等知识都包含在【互联网营销师】相关课程中。
你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以及其他平台,并在这些平台上分享你的观点、内容。
所以如果今天你是个人运营公众号、头条号、微博或是其他平台,那么你当然就是在运营自媒体。
传统媒体指的自然就是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广告等,也就是说除了这些之外的传播方式,我们都可以把他称之为新媒体。
新媒体指的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播方式,除了自媒体之外,他也可以是企业的官方媒体,或是门户网站以及科技杂志等。
即充分和用互联网载体, 把那些助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 实现 资源融通、 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也是媒体融合的阶段性成果,指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相互融合的多媒体,主要指技术、内容、渠道、平台等相互融合的多媒体形态。
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
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全媒体是媒体融合的最终成果,也是媒体融合的目的,融媒体是媒体融合的阶段性成果。
不知道这么解释各位小伙伴是否明白了一点,其实,有这种疑惑存在反而证明你已经走上了新媒体的这条路了。
想要彻底了解这一行,还需要具体系统的学习和实操,小编祝大家早日成为优秀的新媒体人!
而他们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作为信息发布者、内容输出者,二者的立场和标签不同。
正如罗胖老师所讲,他们隶属不同的生态,虽在某些时候会有冲突,但并不对立。
媒体主要就是产生和过滤消息,作为一个信息中介,大家看媒体,就是一个个过滤器,过滤出想要的信息。人选择媒体,就是因为想要一个能够收集整理自己想看的信息的过滤器。过滤器的经营者是人还是团队,其实并无差别。
但是自媒体的优势在于灵活,譬如我仅仅关注本地天气预报,可以关注专门的自媒体,
互联网时代,可以很容易满足人们对信息的精确需求,而且传播的边际成本基本为零,所以这个时代,自媒体这种轻量的媒体出现是必然。
自媒体这个概念泛滥,搞得好像有一天全天下的信息都来自自媒体。作为一个学过新闻的人,期待更多人能关注自媒体的弊端,它和媒体又和本质区别,过度放大自媒体的作用并滥用,将导致信息成为片面、盲目、感性的工具,对社会发生更多负面的作用。
我认为自媒体和媒体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区别来自于他们本质的差异。自媒体是c的,个体的。媒体是b的,是主体的。
个体的特性是:自己一个人就能决策,个人的意志、喜好充分体现、不负有公众社会责任的、趋利的。承担个体法律责任和义务。自媒体依赖于粉丝和流量获得盈利以存活。
而主体的特性是:集体决策的,被赋予责任和要求的,体现社会提倡价值观的,有审核机制的,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不完全依赖于粉丝和流量存活,一般有线下新闻机构支撑。
媒体产生的内容一般是新闻机构,有新闻的采写和审核机制,需要符合社会核心机制观及基本新闻准则(客观公正)。一旦发生问题,如新闻事实错误等,新闻机构要作出道歉。如果不实报道,新闻机构可以被起诉。
自媒体的内容,一般是剪辑、加工产生的内容或评论。为了有趣和吸引粉丝,它往往要体现的更有个性,也因此更加的感性。这一方面使得自媒体内容更有趣、更接地气、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个体所负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风险相对较小,扩大、虚假、利用人性的恶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毫无根据的八卦,炫富、炫丑,迎合浮躁的价值观。
综上,我认为自媒体是一个有巨大生产能力的群体,但是它同样有巨大的破坏力。理性、真实是科学进步的精神,如果我们在信息流中不对自媒体内容加以一定的约束和引导,它必将因为趋利的本性而变异。
就内容来见,自媒体跟传统媒体,没感觉有啥不同,但自媒体更像一个社交平台,互动更好,粉丝关系更紧密,运营者跟粉丝互相吸引,互相调侃。